老人食堂智能点菜也有健康红绿灯再也不
养老机构、网络订餐……现如今,为老人提供餐饮服务的渠道似乎越来越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老人的吃饭问题仍存在困境——养老机构餐食相对单一,网络订餐学习难度大,餐食的品类、营养,又该如何调配?近日,有社区机构推出自带智能点餐的老人食堂,这是否可以成为老人餐饮服务的新出路?
困境
众口难调健康口味不可兼得
周五上午11点半,位于白纸坊的致美斋饭店大厅里,已经上座了不少食客。
地处居民区的这家老字号,在附近居民中享有盛名。与许多“网红餐厅”不同,来就餐的食客中,多半数都是银发一族。
赶着11点“吃第一拨”,点三两个家常菜。两碗米饭,吃一碗打包一碗,临走再到外卖窗口买点熟食。每隔几天,年逾古稀的赵先生和老伴儿都要来致美斋走上这么一遭。
对于老年人来说,这里的菜量不小,三个菜顶多吃下一盘有余,剩下的打包配上主食,够老两口再打发三顿。作为老饭店,传统的鲁菜式样让银发族容易接受,赵先生爱点漕溜鱼片,肉质嫩滑容易消化,还少了许多假牙无法分辨的细刺。
可惜这里也有饭店常见的问题,端上来的菜肴,能看到明晃晃的油光,对于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的老两口,算不上什么健康饮食。“在外面吃肯定是不健康,但方便啊,来一趟就省两天事。”70多岁的老两口,如今仍是独居,买菜做饭日渐成了负担,外加这两年消费观念有了改观,赵先生与老伴儿开始选择出外就餐,比来比去,挑了致美斋等周边几家饭馆。
“太油腻的我们不去,不适合老年人的我们也不去。”赵先生坦言,虽然市面上餐饮选择很多,但适合老年人的却不多,一来如今“重口味”当道,二来许多餐厅的菜肴并未考虑老年人的饮食习惯:“老年人牙口不好,喜欢吃软的。可人家餐馆为了口感好,可能东西就做的比较硬一点。如果有专门的老人餐,跟儿童餐一样,就更好了。”
赵先生想吃点清淡好嚼的,对于餐厅经营者来说,个性化的需求却难以一一满足。一家餐厅经营者表示,菜品的口味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意见调整,但必须符合大众口味,才能长期吸引消费者光顾。对于个别老人的口味要求,厨师只能尽量迎合,“做前如果打声招呼,厨师也可以改改口味。健康和口味不可兼得,真要健康的东西,肯定寡淡无味吧。”
可选项少老年餐品类略单一
事实上,专门提供老年餐的机构,由于餐品种类单一、口味寡淡等原因,也未必能得到老人的认可。
“吃一个月就吃腻了,老是这么几样。”家住陶然亭附近的刘淑英,今年已有85岁,平日里靠住在附近的女儿照顾。如今女儿也当上了奶奶,平时还要肩负“带孙子”的重任,中午吃饭,刘淑英只能自己想办法。
最初两年,刘淑英通过电话向社区周边的小餐馆订餐,可如今电话订餐改成了网络订餐,不会用手机的刘淑英抓了瞎。还是女儿为她找了周边一家养老机构提供的送餐服务,一顿饭两荤两素不到20元钱,只要提前打电话订餐就能送到家中。
可是吃了一个月,刘淑英就有些支撑不住——养老机构提供的餐食每周不变,味道也颇为寡淡:“知道人家是为了健康,价格也便宜,可味道确实不太行。”
无独有偶,某主打社区服务的网络社区平台所提供的老年餐,同样被老人质疑肉少、过于清淡。
“老年餐也应该多一些选择,比如平时清淡一点,周末改善一下。”订了大半年的网络老年餐,孙先生最近选则了放弃。在他看来,也许是老年餐普遍价格较低,使得供应商没有心思在提高品质上下功夫:“多些菜品,价格哪怕贵一点,吃的舒心放心,一样会有客户的。”
“老实说,老人一般都点便宜的菜,我们不图赚钱。”对于孙先生的建议,一位餐厅经营者表示,之所以少有餐厅推出老年餐,还是与利益挂钩。该经营者举例,餐厅推出儿童餐,往往因为儿童餐量少,成本不高,却能吸引孩子的父母就餐。带娃父母的消费能力往往较高,从而给餐厅带来更多收入。而老年餐并不具有相应条件。
尝试
设中转站送餐效率高多了
上午十点半,石园街道老年餐配餐中心门外,配送员小杨接过刚刚做好的一份份午饭套餐,麻利地装进了三轮车的保温箱里。像往常一样,他需要快马加鞭地赶往三个社区,有二十多位老人正等着吃上这口热乎饭。
早在年,石园街道就在石园东区社区开设了一家老年餐厅。餐厅推出的三菜一汤套餐原价16元,辖区内60岁和80岁以上老人还分别能享受14元和13元的优惠价。因为套餐的菜量很足,价格也很实惠,这家老年餐厅很快就在石园东区和周边几个社区火了起来,有不少老人慕名前来就餐,餐厅也拥有了一批忠实顾客。但随着餐厅的名声越来越大,有一些住得较远的老人也表达了不满:“为什么餐厅只在东区开,我们这儿就没有呢?”
事实上,因为场地受限等原因,老年餐厅另开分店确实有一定难度。考虑到一家餐厅难以满足各个社区老人的就餐需求,街道最终在石园北区又开辟了一片区域,用作老年餐的统一配餐中心,出产与老年餐厅同样规格、同样价位的套餐。
配餐中心有了,但怎么把餐食送到老人手里又成了新的问题。订餐的老人每天有近百位,分散在街道内的十几个社区,中心的配餐员又有限,如果每单都送到家门,很有可能送不过来。经过询问和调查,配送人员发现,订餐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年岁已高,但短途外出并没有困难,中心负责人于是想到了在社区设“中转站”的办法。中转站无需像老年餐厅那样大的面积,更无需配备后厨,只需要一片暂时存放餐食的区域即可。现在,配送员只需将同一社区的多份餐食送到中转站,然后电话通知老人,老人就可以前来取餐。实在有老人腿脚不便,配送员依然可以送餐上门。
除了自己设立中转站,配餐中心还联合了辖区内的老年驿站资源。有老年驿站的社区,配送员只需将餐食交到驿站工作人员的手上,再由驿站转送给老人,送餐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有的驿站还专门给老人腾出了位置就地用餐,这种“老年餐桌”的形式也得到了老人们的好评。
个性服务点菜也有“红绿灯”
老年餐厅和配餐中心都是由街道聘请的颐福源养老服务中心负责运营,在中心服务部负责人左峥看来,老年餐厅的发展应该分为多个阶段。“第一步是满足老人对吃饭的刚需,吃不上饭的,要让他们吃上饭。第二步是提高他们的用餐品质,以前只能凑合吃两口的,要让他们吃到口味更好的饭。”
有了配送中心,“吃不上饭”的问题基本已经解决。而为了达到“吃好饭”的目标,老年餐厅也在不断丰富自己的菜谱。刚开业的时候,餐厅还只能是“我做什么你吃什么”,发展到现在,购买套餐已经可以从八份菜中自行搭配三份,选择余地大了许多。除了套餐之外,餐厅还有上百种小炒、炖菜、凉菜可供老人单点。
前两个阶段基本都已达到,左峥认为,老年餐厅想把服务做得更好,还应该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