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人为什么会死别让孩子的死亡问题
马上进入四月,在这个草长莺飞的时节,也是我们祭奠离去亲人的日子。在清明节,很多人在心中默默对逝者进行怀念,用鲜花寄托自己的哀思,让这份情感传承下去。最近疫情时期,每个人也都会直面死亡,明天4月4日,为表达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怀念,国家也将举行全国哀悼活动。
这样的情况,这样的时节,相信孩子们也会有很多问题出现在家长面前。
“妈妈,什么是哀悼活动啊?”
“爸爸,人为什么会死啊?”
“爷爷、奶奶为什么离开我们了?”
“妈妈,你以后也会死吗?”
......
有很多中国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向孩子解释什么是死亡,顺其自然,等孩子成长到一定的年龄就知道什么是死了;家长们认为,孩子太小,无法理解死亡,不如直接避免这个悲伤的话题,孩子快快乐乐的长大就好了。其实是他们往往看低了孩子的接受能力,也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孩子总是生活在没有悲伤的假象里,一旦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会内心充满的恐慌和不适。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所以在做很多成年人心理咨询的时候,也会经常遇到因为无法面对父母、同学、朋友等死亡事件,出现的心理创伤的来访者。今天我们讲如何引导孩子理解死亡,其实也是非常必须的教育,可以提前为孩子们做好心理防御,抵抗事件的冲击。
学前期间的儿童,受到外界的影响作用最大,是自我意识、性格、生存技能、世界观等的最初形成阶段。作为家长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期,让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安全意识,树立健康的生命观念。
小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已经潜移默化的做了生命教育的引导,所以在奶奶去世的时候,我跟她谈起这件事情,她能够明白并平静的去接受,甚至还安慰了爷爷。医院很近,所以奶奶生病期间,孩子也经常过去看望奶奶。现在奶奶过世这件事情,要不要告诉孩子?孩子爸爸跟我是不同的意见。
爸爸觉得小女儿才9岁,是不是能够接受这个消息?所以想暂时欺骗孩子。但是我认为,如果欺骗孩子,过几天孩子去看望奶奶,奶奶却不在了,这对她来说一定是非常愤怒的事情。其实近观身边的家长们,面对这样的情况,大都在采取隔离死亡的方式教育孩子。所以死亡教育,不仅是孩子需要面对的,更是家长需要面对的。我跟孩子爸爸一起探讨后,他同意了直接跟孩子表述这件事情,我同意了爸爸的意见不把小女儿带过去参加哀悼仪式。
在跟孩子表述了奶奶过世的事情后,我还引导孩子去想一想奶奶活着的时候经常帮助身边的人做一些小事情。然后也引导孩子也去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情,比如帮助邻居奶奶提东西、维护楼道里的卫生之类的事情,这个行为就是帮助孩子有动力、有控制力,他感受到他有能力把他失去的人能够做的好事接着做下去,所以这就能让孩子不卡在哀伤这儿,能往下一步走。
儿童心理学家M.Nagy研究发现,3~10岁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存在3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为死亡只是短暂的分离,死去的东西还会回来。第二阶段:认为有些人,比如英雄、幸运的人,是不会死的。第三阶段:认为死亡不可避免,它是生命中必然的过程。
这套认知理论,证实了孩子是会主动观察生命迹象的。
因此,家长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自然地适应孩子的观察,并予以公开、客观的生命教育。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生命教育的出发点是生命,家长可以客观解释死亡是身体功能的停止,如心跳停止、呼吸停止、思考停止等;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具象解释,如鲜花凋零、落叶归根,再到小鱼翻白、小狗死亡,最后再谈到人类的逝去。由于学前儿童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学前儿童的生命教育就要落实到生活中具体事物之中。教育要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采取更为生动浅显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事中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
1、从生活实事中客观分析,具体解释生命的价值
我家孩子养了2年的小仓鼠死了,孩子很伤心,这件事情,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的契机;我在处理这样事件的时候,不过于理性化,而是从孩子的内心感受出发。以同理心先让孩子把悲伤的情感抒发出来,“妈妈知道你现在很伤心,但是我们不能让小仓鼠一直这么待在笼子里了,我们一起把它安葬了好不好?”然后我陪孩子一起用一个小小的安葬的仪式,把小仓鼠安置好,做好告别。这个阶段,我经常跟她一起做一些愉快的事情,帮助孩子缓解内心的忧伤;也让孩子多融入小伙伴一起去游戏,因为运动也能帮助孩子减少情绪上的波动。
如果你的孩子在处理好小仓鼠事情后,还想继续养一只,可以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孩子非常伤心,也可以暂时不要再养宠物,让孩子的内心先平静下来。
如果在处理这样事件的时候,你漠视了孩子的情感,直接把小仓鼠扔垃圾箱了,可能孩子会更伤心;或者你直接给他买一个新的回来,因为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也可能会觉得生命是非常没有价值的。所以这样的处理方式,都不是良好的生命教育方式。
我们有时候带孩子在参加一些儿童活动的时候,也会有商家为孩子们准备免费领养的小宠物,有的孩子觉得自己领养的宠物不如旁边小朋友的还看,或者自己的宠物行动不便,要求更换,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是不是很多家长或者老师也会直接满足孩子的要求,去换一只宠物给孩子?
其实这样的事情也是很好的生命教育的机会,我们可以用更好的办法去处理这件事情。比如:可以跟孩子说,如果你出生的时候,妈妈觉得你长的不好看,是不是可以选择另外的小朋友当做自己的宝宝呢?比如:你看那只小鸡缺了一半翅膀,鸡妈妈没有把它扔下,跟其他的鸡宝宝一样在细心的照顾着。
当你这样带领孩子观察与思考的时候,孩子是会随着你的引导去感受,也许不用你多说其他的话,孩子就不再要求换宠物,并且更加细心的照顾自己领养的宠物了!这就是让孩子懂得尊重生命,告诉孩子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如果家里面失去狗、猫等宠物的,可以邀请全家人坐在一起,大家拿很多很多关于宠物的照片,每个人来聊关于你和宠物的经历,写成故事,然后放在一个纪念册里面,所有的人都可以去看,让你最后忘不了它。你不会记住和它所有的经历,但是有些重要的经历你可以记录下来,因为很多家长后来跟我说,他们回去看图片时发现他把某件事情忘了,但是正因为记录下来,又想起来了。这就是你给他一个踏实的感觉,就是说我可以回来再去看,这个焦虑就降低了。
2、以身作则,亲身示范,提高孩子安全意识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可以涉及认识自我认知教育、安全意识教育、死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等内容,最重要的是树立健康的生命观。这个阶段的安全意识教育,家长们可以利用一些绘本、和视频,帮助孩子对安全有一定的意识。作为家长以身作则也是为孩子树立很好的安全范畴,及时的贴心提醒也是非常需要给予孩子的。
比如:过马路的时候,红绿灯的作用;
在人多的商场、车站、港口,跟家长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才是安全的;
家里的各种物品有哪些可能会造成伤害,应该如何使用和避免伤害;
外面遇到流浪狗或者无人牵引的狗应该如何规避危险;
遇到陌生让你帮助做一些事情,你该怎么办?
如何正确的上下电梯.....
幼儿园、游乐园里、小区里各种器械、各种玩具都有,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奔跑,进行游戏,可以说是快乐天堂。但有时玩起来就什么都忘了,往往会对幼儿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这种自身痛苦的记忆是最深刻的。所以如果看到别的小朋友摔伤磕破时,就能把自己的痛苦记忆类推到别人身上,这种体验会有助于幼儿理解自我保护的意义。
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使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让孩子们了解不少自护自救知识,相信面对突发事件,他们会有更多的从容。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他们会具有更高的安全防范意识,学会安全生存。
3、生命教育绘本来帮忙,教孩子理解死亡
平时妈妈还可以给学前儿童用绘本的方式做一些引导,让他们对生命教育有一个简单的概念,能够了解什么是死亡,亲人、宠物的离开,要怎样面对?我推荐几套不错的绘本给大家:
推荐《害怕可以说出来》,这是多么棒的一个主意。在学校受欺负了、大家都排挤我、孤立我、怕黑不敢睡觉、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们是不是都不爱我了…孩子的这些小心思爸爸妈妈都读懂了吗?适读年龄3-6岁
《害怕可以说出来》这是一套真正为孩子发声的书。角度新颖,直面六大家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