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部成名作,跟随诺贝尔文学奖领略人类

诺贝尔文学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项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主要用于奖励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者。

年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发。

截至年,共有人获得该奖。

今天分享的诺贝尔文学奖书单,是从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精选了40部经典作品,带你一起领略人类文学史的高光时刻。

1《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年诺贝尔文学奖,美国作家露易丝·格丽克的诗集。

格丽克的诗像锥子扎人,深深地扎在心上。

因为她用触手可及的美,使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她的诗作大多是关于生、死、爱、性,而死亡居于核心。

经常像是在宣言或是论断,不容置疑、只能沉溺。

2《骂观众》

年诺贝尔文学奖,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的戏剧。

这部年问世的戏剧剧本《骂观众》,使汉德克一举成名。

《骂观众》是不同于传统戏剧的“说话剧”,是一部没有情景表演,没有舞台布景的语言游戏。

就像相声一样,两个人站在空空如也的舞台上,从头到尾近乎歇斯底里地“谩骂”观众。

这种一反常态否定传统的反思式表演,反而唤起了当时观众的思考和批判,成为了反传统的审美追求。

3《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年诺贝尔文学奖,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成名作品。

太古是一座远离大城市、地处森林边缘,普普通通的波兰村庄。

同时,也是宇宙的中心,它的四个边界由四位天使守护。

在那个人神共居的地方,人们永远也迈不过边界。

因为他们走到边界的时候,就开始做梦,梦醒以后又回到了从前的生活。

太古,就像人们在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在快速、混乱的现实世界中渴望的最后一片宁静。

4《长日将尽》

年诺贝尔文学奖,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代表作品。

《长日将尽》讲述的是怀抱理想主义的管家史蒂文斯,为达林顿勋爵服务的三十余年的回忆录。

作为管家史蒂文斯无疑是达到了职业巅峰,但却作出了过多牺牲。

不仅错过临终父亲的最后一面,也错付了自己的挚爱。

是成就事业,还是牺牲个人,要想获得继续生活的勇气,就必须作出选择。

在情感的痛苦、往事的纠缠下,史蒂文斯用自我欺骗的方式,进行了自我和解。

5《二手时间》

年诺贝尔文学奖,白俄罗斯作家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的代表作品。

年,苏联解体。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人,都在痛苦转型。

从高层政客到大学教授,再到普通工人,每个人都在为梦想的破碎付出代价,也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

6《青春咖啡馆》

年诺贝尔文学奖,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代表作品。

在法国巴黎塞纳河的左岸,有一家叫做孔岱的咖啡馆。

这里总是聚集着一群年轻人,他们居无定所、四处漂泊、放荡不羁,他们是老板娘口中的“流浪狗”。

在这群人中,有一个名叫露姬的年轻女生,光彩夺目却突然失踪。

于是,四个所谓的见证者纷纷登场,他们都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我们娓娓讲述露姬不为人知的短暂人生。

其实,在莫迪亚诺的笔下,露姬即是从我们生命中消失的那些人,也是我们已经忘却的自己。

7《逃离》

年诺贝尔文学奖,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的作品。

以擅写短篇小说而闻名的艾丽丝·门罗著作的《逃离》,由八个短篇小说组成,其中的三篇互有关联。

讲述了琐碎生活中的爱与背叛,不安与错过的机会,以及一次又一次的逃离和为此付出的代价。

现实中,我们为了获得独立和完整的自我,逃离沉闷的家庭、逃离僵死的感情,逃离熟悉的社交、逃离窒息的生活……

为此,我们付出了代价,遭受了离别,也造成了伤害。

8《蛙》

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品。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小说以村医“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描写了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执行过程。

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姑姑自继承衣钵开始,就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为救产妇和婴儿,不惜跟跟愚昧接生婆打架。

姑姑行事风风火火,人却心地善良,甚至愿意帮助村民为牛接生,很快取得了十里八乡的信赖。可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始,作为计生员的姑姑,却不得不用曾经迎接过一万个新生儿的双手,扼杀生命的萌芽。

9《特朗斯特罗姆诗歌集》

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作家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集。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生命和科学结合到诗歌之中。

他的诗歌大多多短小、精炼,往往用意象和隐喻来塑造个人的内心世界,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

我们也得以从他那简练、透通的意象之中,用崭新的方式来体验现实世界。

因此,他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10《酒吧长谈》

年诺贝尔文学奖,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代表作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世界小说大师,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和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之一。

《酒吧长谈》发表于年,这是一部反映―年奥德利亚军事独裁时期的秘鲁社会现实的小说。

书中,一个在独裁政权中的打手与一个默默无闻的失意记者偶然相遇,一起去酒吧饮酒忆旧,两人的谈话贯穿了整个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以了解秘鲁奥德利亚独裁,如何把秘鲁变成了一个手指一摁就会流脓的毒瘤。

11《流浪的星星》

年诺贝尔文学奖,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品

《流浪的星星》讲述了二战时期,法国的一个小村庄成了意大利人管辖下的犹太人聚居区。

在女主角艾斯苔尔的少女时代,恐惧、耻辱、逃亡自此取代小村庄的宁静。

战争结束后,她们又在风雨飘摇的旅途中,颠沛流离。

尽管如此,人性中的慈悲和温暖,也始终没有远离,只是暂时冰封了而已。

12《特别的猫》

年诺贝尔文学奖,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品。

多丽丝·莱辛一生与猫相伴,她对于猫细致观察之后的细腻描摹丝毫不亚于其赖以成名的女性作品。

自童年时代生活的非洲,到成年之后定居的英国,《特别的猫》讲述了莱辛生命中几段或妙趣横生、或哀婉动人的猫故事。

猫的世界缤纷多彩,莱辛的情感体验同样灿烂美妙。

13《我的名字叫红》

年诺贝尔文学奖,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品。

尽管文字读起来或许会让我们云里雾里,有种读不下去的感觉,但是仍不妨碍这是一本优秀的作品。

因为,一旦你沉浸小说的故事发展之中,将会惊叹于人物心理的精准细腻,惊叹于涉及专业的精通,惊叹于对美术绘画技巧的洞悉,惊叹于宗教文化的复杂深刻。

故事发生于年末的伊斯坦布尔,离家12年的青年“黑”终于回到他的故乡,他以为迎接自己的是爱情,却不知道还有接踵而至的谋杀案。

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在于作者站在伊斯兰宗教文化和审美观上,讲述了细密画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精髓和奥义,仿佛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精彩的未知世界。

14《耻》

年诺贝尔文学奖,南非作家约翰·库切的代表作品。

库切的作品大都以南非的殖民地生活和各种冲突为背景,《耻》也不例外。

小说命名为“耻”,即表达了主人公卢里风流韵事的道德之耻,也暗含了女儿遭强暴抢劫的家庭之耻,还映射了南非被殖民统治的历史之耻。

小说,卢里的人生“耻辱”经历为主线,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发生在南非大地上,发生在南非各色人等之间的种种问题。

既有控诉,也有无奈。

15《米格尔街》

年诺贝尔文学奖,英国作家奈保尔的成名作

米格尔街生活着一群有头有脸的小人物,诗人华兹华斯、艺术家摩根、冒险家哈特、哲学家波普,还有疯子曼曼……

每个人的故事对自己来说都有滋有味,每个人的故事对别人来说都平淡无趣。

所以说:米格尔街和米格尔街上的人像盐一样平凡,像盐一样珍贵。

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16《铁皮鼓》

年诺贝尔文学奖,德国君特·格拉斯的代表作品。

《铁皮鼓》以黑色幽默的虚构故事展示了德国那段最黑暗的历史,在嬉戏之中描摹出了人类即将淡忘的历史真面目。

小说讲述了三岁的奥斯卡无意中发现母亲和表舅偷情,又目睹德国纳粹的猖獗,便决定宁愿成为侏儒也不愿长大。

尽管奥斯卡个子不高,但智力超群。

不过,在一个侏儒的视角里,社会和周围的人都是怪异和疯狂的。

所以他整天敲打一只铁皮鼓,以发泄对畸形社会的愤慨。

奥斯卡的挣扎与痛苦就是时代的挣扎与痛苦。

就好像说被敲打的铁皮鼓,被敲打着开始,在敲打中结束。

17《失明症漫记》

年诺贝尔文学奖,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代表作品。

人类的苦难,似乎是萨拉马戈永恒的主题,也是他所有作品逃不开的中心。

在《失明症漫记》中,整个城市正在经历一场类似失明症的瘟疫,一名司机正在开车在繁忙的十字路口等红绿灯时,突然失明。

不论是送他回家的路人,还是接诊的眼科一生,都先后被传染上失明的怪病。

失明症迅速蔓延,整个城市陷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

当整个城市都失明了,社会没有开启我们期盼的“另一种光明”。

社会秩序迅速垮塌,人们也迅速堕落成为“失明”的动物。

18《个人的体验》

年诺贝尔文学奖,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代表作。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

而这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不仅仅是外部的现实,更是自己内心。

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灾厄,我们该如何继续自己的生活?

《个人的体验》的主角“鸟”(ひみこ),由于残疾婴儿的出生,身为父亲的他陷入了道德困境。

最终,医院,自己则钻入旧情人火见子的温柔乡,用性与酒精麻痹自己。

从此,陷入自我炼狱的鸟,似乎走上了一条自我揭露、自我发现和自我解放的历程。

19《最蓝的眼睛》

年诺贝尔文学奖,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品。

邪恶的人以邪恶的方式去爱,残暴的人以残暴的方式去爱。

《最蓝的眼睛》描述了一名黑人小女孩,梦寐以求想要拥有一双白人一般的蓝眼睛都故事。

尽管美国一直标榜着自由和人权,但是站起来的黑人却始终束缚他们的白人社会的价值体系面前。

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书中所探讨的,正是黑人在面对整个白人社会的歧视时到底该拿什么去反抗的问题。

20《悲伤与理智》

年诺贝尔文学奖,约瑟夫·布罗茨基的散文集。

年,布罗茨基由于在地下文学杂志上发表诗作以及与外国人来往,被苏联当局变相驱逐出境,之后移居美国。

《悲伤与理智》文集中收录了作者作为流亡诗人前后的回忆录、旅行记、演说讲稿、公开信等内容。

尽管形式多样、长短不一,但它们诉诸的却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布罗茨基的诗歌观和美学观”。

布罗茨基的散文不仅是关于诗的散文,它们也是用诗的方式写成的散文。

21《蝇王》

年诺贝尔文学奖,威廉·戈尔丁代表作。

“蝇王”即“苍蝇之王”,在英语中,“蝇王”是粪便和污物之王,因此也是丑恶的同义词。

《蝇王》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它描述了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在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孩子疏散时,意外坠落在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

起初这群孩子同舟共济,后来却分裂为专制派和民主派,并且专制最终取代了民主。

本来被寄托人类希望的孩子们,最终却被激发出了兽性,成为人类的灾难。

22《百年孤独》

年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的代表作。

这是国外文学史上排名第一的伟大杰作。

如果你踌躇满志地翻开《百年孤独》,很可能因为人物太多、名字太难记而中途放弃了。

但是,一旦你坚持看完前页,相信你一定能读懂,而且一定会被震撼。

人都是孤独的囚徒,只要你在生命中的某一刻感受到过“孤独”的情绪,你就会子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里体会到人类共同的、关于孤独的情感困境。

在《百年孤独》里,所有的繁荣、名誉最后都会被撕成碎片。

只有孤独,亘古永存。

23《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年诺贝尔文学奖,索尔·贝娄的散文精选。

这本书全面收录了年-年贝娄的散文、演讲、游记、书评、访谈和回忆录等。

顺着创作的时间线读下来,贝娄的散文处处散发着机锋与可贵的清醒。

通过这本散文集,我们将跟随贝娄的人生成长轨迹,见证他从经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的翩翩少年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华丽转变。

同时,也透过贝娄那敏锐的视角和细致的思考,得以一窥上个世纪美国的兴衰史。

24《癌症楼》

年诺贝尔文学奖,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代表作。

故事中的主角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流放地二十多年的改造生活后,却不幸得了癌症。

直至奄奄一息,才住进了癌症楼。

经历多年的疾病缠身和沉冤蒙难,本来人生暗淡的他,来到癌症楼治疗后,爱情的欲望、求生的本能,却猛然苏醒。

“癌症楼”映射着当时苏联社会的缩影,强权与枷锁无处不在,如同癌症楼一样束缚且压抑着人性。

人生就是如此沉重而又无奈,无论多么艰难还是想好好活下去。

25《雪国》

年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的代表作。

《雪国》讲述了岛村与一位艺妓驹子和一位纯情少女叶子之间的感情纠葛。

如果说,驹子给岛村的爱是人间情爱,那么叶子身上的则省可望不可及的纯爱。

川端康成在一种流淌、纤细的情愫中,传递了对日本底层女子深深的同情心与无力感。

《雪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了解日本悲剧美学的窗口。

26《玉米人》

年诺贝尔文学奖,危地马拉作家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代表作。

一直以来,除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枝独秀外,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整体阅读人群还是偏少。

地处中美洲危地马拉的作家阿斯图里亚斯,同样以魔幻现实主义见长。

这部《玉米人》,故事的主线是印第安人与土生白人因为种植玉米,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同样是根据魔幻怪诞的故事,借以反映拉丁美洲的现实,达到暴露、抨击、谴责社会黑暗的目的。

27《静静的顿河》

年诺贝尔文学奖,俄国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

《静静的顿河》通过对居住在顿河边上一个家庭命运变迁的描写,描摹了战争给人类的巨大冲击。

书中没有惊心动魄的转折,没有刻意塑造的英雄,也没有经过粉饰的浪漫,有的只是无数个平凡而倔强的人物真实的战争生活。

尽管战争把他们的家园摧残得千疮百孔,尽管他们的生活面临多尽的噩运,他们却始终没有放弃,始终一如既往地热爱生活。

这一切,就如同静静流淌的顿河。

28《人鼠之间》

年诺贝尔文学奖,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

《人鼠之间》讲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两个相依为命却一贫如洗的乔治和莱尼的故事。

他们怀揣梦想、追逐梦想,直到接近梦想却又梦想破灭的悲惨故事。

这个故事的最出色之处,主角们一开始怀着对乐土的企盼,在梦想即将实现时,突然坠入深渊。

斯坦贝克仅仅用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个真实但令人窒息的人间真相。

29《日瓦戈医生》

年诺贝尔文学奖,帕斯捷尔纳克的代表作。

我们来到世上是为了生活,而不是仅仅为了生存。

但是,在20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城头变幻大王旗,沙皇、资产阶级、布尔什维克、白卫军轮番上台,生存都已经难以为继。

有人被抓走,有人被改造,有人被枪毙……俄罗斯人在动荡和恐惧中苦苦支撑。

这就是《日瓦戈医生》的主人公尤里·日瓦戈的经历,也是当时俄罗斯的真实写照。

30《局外人》

年诺贝尔文学奖,阿尔贝·加缪的成名作。

这本书以一种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粗线条地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谬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诞体验。

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处死刑,默尔索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

默尔索以局外人的眼光完整的还原了这个粗糙、漠然、无理性的世界。

愚昧和死亡混杂的气味渗透在生的每一个细节里,生活中所有令人难以忍受的细节都被语言的慢镜头放大和重现。

他像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个血红色的灯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

31《老人与海》

年诺贝尔文学奖,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

《老人与海》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

书中讲述了一个年迈渔夫在大海中与一条大鱼搏斗的经历。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展现了人与不可知自然顽强拼搏的无畏勇气,让我们深深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种无论结果如何都要竭尽全力的奋斗精神。

读罢《老人与海》,老渔夫身上的这些精神和品质,将成为我们受益终身的财富。

32《幸福之路》

年诺贝尔文学奖,罗素的代表作。

我们一生的道路上,要扮演无数个身份角色,要经历无数次悲欢离合,即使尝遍酸甜苦辣,也未必会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快乐。

罗素在《幸福之路》一书中告诉我们,我们寻找不到快乐,是由内外双重原因所致。

外的原因,是物质环境、现存制度,那是不在个人能力掌控的。

内的原因,是心理症结,传统信念,那是在个人能力之内而往往为个人所不知或不愿纠正的。

现实的枷锁加在每个人身上,很容易使内心滋生阴霾,这甚至比外界的暴风雨更可怕、更致命。

所以我们多一个向导,便多一重盔甲,多一重保障。

这或许就是《幸福之路》的意义所在。

33《喧哗与骚动》

年诺贝尔文学奖,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

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美国南方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没落悲剧。

尽管福克纳把这个没落的故事来来回回讲了四回,却无冗余,反而把没落的悲凉一步步推向纵深。

让我们从康普森家族的衰亡中,看到美国南北战争中,一个小家族的浮浮沉沉。

34《人间食粮》

年诺贝尔文学奖,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散文集。

安德烈·纪德出生于巴黎,十一岁时失去父亲,同时受到母亲的严格管教。

孤独的童年,造就了纪德叛逆矛盾的气质。

在纪德的一生中,游历了意大利、希腊、苏联十几个国家,他将自己经历的一切都融入了这部《人间食粮》。

人间的食粮,其实就是人类最希望得到的精神营养。

既是来自生命最深处的真实欲望,也是追求自由与幸福的伟大力量。

35《荒原狼》

年诺贝尔文学奖,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

《荒原狼》讲述了被精神痛苦疾病折磨的哈勒尔,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

“人性”和“狼性”本来相互对立的本性,在哈勒尔身上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他在与赫尔米娜等人的交往中,心生嫉恨、兽性大发,夺取了与赫尔米娜的性命,把自己陷入了绝境。

最终,他又从歌德等人的思想中得到启发,摆脱绝望,重归现实。

这一些的种种,都指向了一战结束那个堕落的时代,人们信仰缺失的混乱。

36《蒂博一家》

年诺贝尔文学奖,法国作家罗杰·马丁·杜·加尔的作品。

杜·加尔把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创作小说《蒂博一家》上。

这部小说无论是浩繁的卷帙,还是丰富的内容,都堪称巨著。

主人公蒂博作为大资本家,也是两个儿子的父亲。

他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希望两个儿子继承他花费毕生精力所从事的事业,但是至死也未能如愿。

随着蒂博的离去,这个大资产阶级家庭也随之没落崩溃。

这是蒂博一家的分崩离析,也是一战前夕那个旧时代的落幕。

37《圣女贞德》

年诺贝尔文学奖,英国作家萧伯纳的代表作。

《圣女贞德》是萧伯纳的巅峰作品,也是萧伯纳创作的唯一一部悲情戏剧,他也凭此获得了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戏剧,通过六幕特有的人物对话,回顾了法国爱国女青年贞德的一生。

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贞德领导农民群众击退英军对王子奥尔良的围攻,成为了法国女英雄。

但是,由于当权者对英雄的惧怕,英法勾结最后陷害了贞德。

尽管结局让人痛惜和不忿,但这就是真实的贞德,也是真实的历史。

38《凯尔特的薄暮》

年诺贝尔文学奖,爱尔兰作家威廉·叶芝的诗歌集。

《凯尔特的薄暮》是叶芝以诗歌的形式,写出的一部爱尔兰神话传说集。

这个世界尽管残缺破损、笨拙不堪,却也不乏优美宜人、富有意义之物。

叶芝像所有使人一样,怀着对爱尔兰民族文化挚爱,用诗人的笔触,记录下他喜爱的凯尔特风土人情。

39《土地的成长》

年诺贝尔文学奖,挪威作家克努特·汉姆生的巨著。

《土地的成长》很像一个拓荒者的故事,一名叫艾萨克的男人只带着干粮和简单的工具,来到一片荒蛮之地,开荒种地、娶妻生子。

一切都那么和谐宁静,直到兔唇妻子英格尔生了同样有兔唇的女儿。

英格尔想到了自己悲惨的经历,狠心掐死了这个婴儿,也因此获罪入狱。

尽管出狱后的英格尔与大儿子一样,已经不满足一直呆在偏僻的荒原。

但是,经历了挫折与坎坷,他们终究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在嘈杂的世界中选择最纯粹的生活,心无旁骛的度过人生的漫漫长路,这是或许就是人类从大地上收获的成长。

40《约翰·克利斯朵夫》

年诺贝尔文学奖,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经典作品。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远没有黑暗,只是永远不被黑暗一直掩蔽。

真正的英雄也绝不是永远不会卑鄙,只是永远不被卑鄙一直左右。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鸿篇巨制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奋斗的伟大史诗。

主人公克利斯朵夫,在爷爷的英雄创造世界的观念影响下,从小就产生了要当大人物的想法。

他从儿时音乐才能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

热爱生命和追求自由,始终贯穿于克利斯朵夫坎坷的人生经历。

克利斯朵夫桀骜不驯、厌恶专制、抗争一生,最后成功回归了内心的宁静,也实现了英雄主义的胜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18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