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孤独症日以家之名,托起大龄雨人
交汇点讯很多人了解孤独症,是从电影《雨人》开始的,电影里,他们被打上“天才”的标签。现实生活中,孤独症群体是什么样的?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据统计,江苏孤独症确诊数量每年新增10%-20%,今年,江苏首次将孤独症儿童康复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
但大龄孤独症患者融入社会、获得庇护性就业之路仍然十分艰难。从全国首个“星星小镇”落地安徽金寨,到江苏首个成年孤独症生活自立就业项目“星工坊”起步,政府、家庭、社会一直在探索前行,日间工作坊、自主生活中心、老友计划……他们在以“家”之名,为特殊人群托起一个社会融合梦。
大龄“雨人”想生活在“家”里
走进位于南京曼度广场的喜憨憨烘焙咖啡公益空间,记者能够感受到空气中流动着放松、值得信赖的信号,孩子们被温柔包容地对待,在这个空间里,孤独症、唐氏综合征、发育迟缓等类型的青少年没有被差别对待。吧台后,14岁的麦兜看起来有些腼腆,他在忙着制作蛋挞、盒子蛋糕和披萨,除了动作慢一点,看不出有什么异样。
麦兜是轻度孤独症患者,小时候的他情绪起伏大。麦兜妈妈全职陪伴孩子整个小学,“麦兜现在的平静是康复训练的结果。全职陪伴他5年后,我和麦兜都很幸运地收获了向好的结果。”她告诉记者,这其实很难得,随着年龄增长,有些个案不但能力没有提升,甚至会倒退。
为了照顾好麦兜,金融专业毕业的麦兜妈妈自学心理学、教育学,跟着机构老师学康复技巧。“仅洗碗一项,麦兜就学了一个多月。”她说,一般孩子很快学会的动作,教麦兜需要分解成多个步骤,逐个教学。“我们一直在为他的未来考虑。”麦兜妈妈坦言,对他们而言,“生死”“未来安置”都不是禁忌话题。
“我一直害怕,将来我们不在了,他怎么办?”家住常州的涛哥今年22岁,他的妈妈也有同样担忧:“如果他能和别人在一个屋檐下和谐相处,在社区环境里生活,我也放心了。”在涛哥父母看来,学会“放手”,是孤独症家庭的必修课。
记者与多名家长交流发现,经过康复训练,功能高的孩子可以生活自理,也可以进入社会进行简单工作。功能低一些的孩子可能一生都无法独立生活。这些问题也是家长迟迟无法“放手”的原因。
年11月底,涛哥一家迎来好消息——酝酿多时的江苏首个成年孤独症生活自立就业项目“星工坊”落地常州,由江苏省残联资助20万元公益金先行试点。
他们白天在新北区“星工坊”工作,下班后回到“社区小家”——项目在钟楼区一个老小区里租的一间公寓,常驻一名生活助理。城市的烟火气、正常的生活节奏、普通的小区住宅楼……“类家庭”的环境正是孤独症患者家长期待的。这个家里,学员一起生活的部分开支由项目负担。
江苏省精协和常州市精协主席张革是“星工坊”项目的负责人,她的设想模式是:一个家庭,规模3-6个人,不需要投入很大,不要背井离乡,不要创设一个虚拟的环境,如能复制,普通家庭也能承受开支。虽然只有一个试点,但很多家长已来参观过,并希望加入进来。
“像家一样布置,像家人一样相处,适应离开父母的生活。”霞姐是“社区小家”的生活助理,她负责孩子们的生活能力训练。
第一天烧鱼,外面焦了,里面还生的。第二天,里外都焦了。但这样的小插曲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情绪。“这是朋辈的力量,年龄相仿的学员在一起,有自信,更快乐。”霞姐说,大家各有分工,买菜、做晚饭、洗衣服、拖地、学习……即使菜做得不好吃,谁也不嫌弃谁,每顿饭都吃光。周末他们会回自己的家,和父母一起生活。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也解放了父母。
也有家长联合起来“拾柴”,构建理想中的“家”和“社区”。在安徽金寨县,一个名为“星星小镇”的孤独症患者终身托养社区正在建设中。这个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小镇由一群家长共同发起成立。建成后,小镇可供他们集体生活、劳作,最多能容纳多人在此终身生活。“有4个家庭来自江苏。”从业18年的郭宁伟是“星星小镇”外聘行为指导师,帮助培训老师,指导孩子的日常情绪行为矫正。
年,郭宁伟在南京创办郭小桃特殊需求教育工作室,尝试使用应用行为分析法、人际关系疗法、游戏疗法等方式改善孤独症孩子行为,帮助他们生活自理、成为家务小帮手,甚至出去就业。
一场需要终身对抗的“硬仗”
3月30日,郭宁伟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在带学员小乐爬紫金山。整个过程中,小乐安静地跟随郭宁伟,并学习看红绿灯过马路、乘坐公共交通等生活技能。“孤独症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生活自理,爬山的过程就是在帮助他们学习遵守社会规则,为他们融入社会打基础。”郭宁伟坦言,部分家长对孩子有过高期望——有一项过人的特长,比如绘画、记忆力、乐器。实际上只有最多3%的孤独症患者可能有过人的特长。过高期望或悲观失望,都不利于康复。想要融入社会,稳定的情绪、能生活自理、能遵守社会运行规则,这三点比天生拥有过人特长更重要。“对他们而言,将来能在最小程度外界支持下生存,才是重中之重。”郭宁伟说。
我国每人中就有一名孤独症患者,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江苏新增0多个病例。江苏省残联康复处处长季本桂介绍,年全省康复救助残疾儿童名,其中名是孤独症儿童,占比34%。
“小龄孤独症孩子可塑性较强,因此提倡尽早干预,但该理念被少数康复机构歪解,并过分夸大,造成家长焦虑。”张则方年创办南京魔方城儿童发展中心,初衷是更好地帮助儿子阳阳进行康复训练。他表示,孤独症孩子的问题不在智力障碍,最大的问题是难以表达、与人沟通,难以融入社会集体,且病症无法得到根治。“在一些机构过分夸大下,一些家长在孩子小龄阶段投入过多时间、精力、金钱,期盼用早期投入换孩子痊愈。”
高需求催生暴利,机构水平也参差不齐。不少家长向记者透露,小龄孤独症康复机构的培训“水很深”,工作日半天课程,收费高的每月超两万元;以小时计算,有些康复师可达三四百元。相较于小龄,家庭和社会对大龄孤独症患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