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为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头痛吗这里有一
为什么路上那么多车?为什么要有红绿灯?为什么爸爸是男的?为什么天黑了?
自从女儿三岁后,我每天都被这些问题包围着。尽管每天,我故作温和而淡定地苦思冥想,好努力回答女儿的奇思怪想,说着说着就又回到原始的问题。我只好无奈地和女儿说:“妈妈也不知道,我们回家查查资料吧。”
互联网上一搜索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铺面盖地的答案涌出来。科普书,如何回答孩子的妙招应有尽有,可这些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
比起解决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的难题,我觉得保护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的求知欲更重要。
科技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标准答案、固定思维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的挑战和变化。只有打开我们的思维,保持好奇心,学会提问,被问题包围,或许才能促进孩子们适应未来。
去年,海底捞推出的机器人代替服务员,现在AI智能服务交互的火爆,人工智能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帮助孩子面对未来是我们每一个父母亟待解决的难题。
锻炼孩子的思辨能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力、思考力、创新力、想象力才是帮助孩子应对错综复杂的未来的底层思维。
而学会提问,保持好奇心也是帮助孩子学习的源动力。
科学研究发现:越是聪明的孩子,越爱问为什么。
问题不仅仅是孩子们自我意识的萌芽,也是孩子开始探索世界的开始,更是人类对万事万物背后的逻辑的追逐。反观我们人类的文明史,可以说是“为什么”的提问式。
获得普利策奖的历史学家戴维·哈克特·费希尔(DavidHackettFischer)曾讲到,问题就是“智力的发动机,它可以将好奇心转变成可控的探询”。
提问中,孩子的大脑开始思考,也要把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提问如同孩子大脑的钥匙,帮助孩子打开思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门,任其肆意驰骋。
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英国,4岁左右的小女孩平均一天可以问她母亲个问题,年龄相仿的小男孩的提问数量也与此类似。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提问却逐渐较少。
是什么扼杀了孩子的提问的好奇心,让孩子的大脑成为寸草不生的贫瘠之地?
(1)脑神经突触修剪
脑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刚出生的头几年,脑神经快速扩展。但在5岁左右,大脑开始削减一些神经连接,被称为“突触修剪”。
电影《脑力:从神经元到网络》中,当孩子提问的时候,扫描大脑的结果显示: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数量会激增,总计有约上千万亿个突触连接,比一个成年人大脑中的突触连接还要多3倍以上。
这也意味着,在孩子提问,大脑在进行复杂的脑力演习,不停进行连接刺激。随着大脑内脑神经突触修剪,用进废退,孩子们的提问会逐渐减少,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怀疑也会减少。
(2)标准答案
应试教育的梗是一个逃不过的话题,但这非一日之功。不仅是中国,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探究有效的学习方法。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当我们把听话作为对孩子的赞誉,孩子就会迎合我们。当我们把标准答案作为孩子成绩的判断,孩子就会舍弃自己的奇思怪想,踏入流水线中。
正确问题研究所采用年“美国国家教育报告卡”(Nation’sReportCard)(如图一所示)指出,随着孩子年级上升,孩子提问的次数急剧下降。
年,盖洛普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如图表二所示):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时也会出现同样的学习投入度骤然下降的现象。
简而言之,当孩子不再提问时,他们投入到学校的课程学习的程度也会相应下降。
提问,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力。当我们选用标准答案,就扼杀了孩子的奇思妙想和提问力。
(3)父母的错误的引导
许多时候,我们经常以为教给孩子的知识才算学习。包括我,常常会以为让孩子认识一些动物,默背几首诗词就是帮助孩子学习。殊不知,这就是灌满孩子一桶水。
甚至,在孩子问我们十万个为什么,我们的打断和不耐烦都会让孩子害怕提问,制约孩子的好奇心。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我们每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一次学习的机会。”
当我们强行灌输孩子知识,孩子的大脑就会选择最容易的路,停止思考。如同开荒拓地,当我们停止了劳作,土地就会逐渐荒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保护孩子的提问力,帮助孩子学会提问,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脑科学专家Dr.魏在《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讲到:让孩子获得科学思维能力,学会提问比学到多少知识都重要。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父母如何保护这些爱提问孩子的求知欲,不让孩子的大脑闹饥荒呢?
)承认我们的无知
我们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的引路人,但不要高估我们的能力。常常听到许多父母说我们在孩子面前无所不知,才能威慑住孩子。
可现实是我们不是神,不是“行走的百科全书”,我们也有自己的问题和困惑。与其我们不懂装懂和孩子讲道理,不如低下头和孩子一起查找答案。
我们和孩子一起查找答案的过程,就是求知的过程。而且,在我们和孩子一起查找,找到答案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是不可言喻的,将会激励孩子主动去学习、探索,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容忍孩子的笨问题,才能学会提问
我们经常被孩子的十个为什么苦恼,甚至被孩子问到无话可说,因为到最后自己真的不知道。
即使我们苦口婆心地回答了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有时候孩子又回到原来第一个问题,一遍遍地问为什么。
孩子不厌其烦地提问,有时候确实让人恼火和无助,这是因为最后让我们感觉自己很无能。但是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不是为了惹恼我们,而是他们内心的小宇宙在熊熊燃烧,想要找到令自己满意的解释。
没有一蹴而就的好问题,只有慢慢成长的小问题。
只有我们允许孩子提出哪些看似很傻很天真的问题,孩子才会敢于提问题,才会慢慢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表达力是立足社会的尚方宝剑。
把三个儿子都送入斯坦福大学的陈美龄女士就是一位很智慧的妈妈。
在全家一起聊天,她经常问自己的孩子:“那你觉得怎么样?”
孩子起初很诧异:“我是小孩子,你是问我吗?”
但是陈美龄女士仍然温柔地注视着儿子:“是啊!你觉得有什么意见?”
一开始,小孩子们确实没有什么意见。但是,随着孩子逐渐参与谈话聆听,他们就开始提问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有时候,他们还会有一些很好的意见和提问。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提问和表达也不是一天可以练出的。只有我们容忍孩子的笨问题,孩子就会逐渐学会提问题和表达自己。
)多带孩子观察和体验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她们好奇,如饥似渴地观察周围的世界。
即便是路边的树枝、树叶、小蚂蚁,孩子们也可以观察半天而不觉得累。可这些在我们成人的眼中司空见惯的,脏的,无聊的物品,却常常被我们夺走扔掉,因为怕脏了漂亮干净的衣服,怕孩子弄脏了手。
而我们眼中的脏、乱、无聊,却是孩子观察大自然,学习知识的体验之旅。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格林厄姆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讲到: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当记忆诉诸思考的时候,大脑长期记忆就会储存激活。因为主动意识思考过的事物会储存在长期记忆,思考得越多,越容易被调取。
孩子对大自然的观察和体验,会调动孩子的五感神经,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在采访中回忆自己对科学的兴趣就源于父亲的启发和引导。
在他很小时候,他和另一个朋友一起看见一只奇怪的鸟,小朋友问他:“你知道这只鸟是什么名字吗?”费曼回答:“不知道。”
小朋友嘲笑他:“这是褐喉画眉!你爸爸从来不教你吗?”
费曼说:“我爸爸当然教我,他让我观察这只鸟。他告诉我,哪怕你知道这只鸟在全世界的语言中的名字,但仍然对它一无所知。你应该观察这只鸟,看它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多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大自然吧,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观察。没有观察和体验,就没有孩子的提问和思考。
)宽松的成长环境,滋养十万个为什么
孩子感觉自在,才会放飞想象力,和我们畅所欲谈。
在孩子提问时,我们也可以向孩子提问:“你是怎么想的?”、“你最想做什么?”
在我们和孩子的一问一答中,说不定可以撬动更大的发现,也激发了孩子的思考能力。而且在我们提问时候,会锻炼孩子的倾听能力。只有孩子用心聆听,才会理解我们的提问,进一步组织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和孩子亲子阅读时候,我们也可以在中间适当停顿,然后就某个故事细节提出问题。也可以在阅读完绘本后,向孩子提问和讨论,激发孩子的思考。
比如阅读《玛拉买东西》中“玛拉第1次买错东西了,孩子了解了真相回到家”的这个部分,我们可以问孩子:
“玛拉藏在哪里了?”
“玛拉为什么要藏起来?”
还可以给孩子阅读完故事后,我们问孩子:
“你记得玛拉一共买了几个东西呢?”
“玛拉哪次把东西买错了?哪次又买对了呢?”
“两次买回来的东西,奶奶为什么第1次着急出门呢?第2次却表扬了玛拉?”
在温馨的亲子阅读中,借助提问来培养孩子的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提问不是为了督促孩子学习,不是为了灌输知识,而是唤醒孩子的好奇心。压抑的环境中肯定会抑制孩子的思想的活力,也会封锁孩子的思考的大门。
所以,在宽松的环境中,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种,用提问激发孩子的潜能。
写在最后
最后,简单总结下:
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爱提问,原因是:
脑神经突触修剪:用进废退标准答案的流水线父母的错误引导:强行灌输知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父母可以这么做,保护孩子的探索精神:承认我们的无知:和孩子一起找解决办法容忍笨问题,孩子才能学会提问题多带孩子去观察和体验宽松的环境,滋养十万个为什么费尔斯坦讲到:“一个好问题能激发出不同层面的答案,能鼓舞人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去搜寻解决方案,能衍生出全新的研究领域,还能让人们根深蒂固的想法发生改变。而答案却在终结这一切。”
十万个为什么是孩子科学思维的起点,也是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表现。鼓励孩子提问,就是在鼓励孩子去观察,去质疑,去探究,去开拓未来。
越爱提问的孩子,越聪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