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物语包容一切的古都,值得你为此停留
来到京都时恰逢早春,樱花初放,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青石板油亮,弥漫着春天的味道,这是常年居住在北京很难体会到的。
京都像是心里的一块世外桃源,总觉得呆一天两天不如不去,有个朋友告诉我如果他创作枯竭的时候,就会来京都住上半个月,在榻榻米上泡壶热茶,看着庭院发呆,或者在鸭川边溜溜达达,每天吃简单的定食,慢慢的好像就能找到方向。
当你抛开所有杂念与繁复,才更容易捕捉到本真的东西。枯木山水,流水相伴,燃香沏茶,京都的慢,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喜欢的人会流连忘返,不爱的人只是过客。
在京都遇到一群定居在那里的中国人。这个小小的城市很古老也很国际化,独特的包容性吸引各国人来这里定居。
一凡和太太在京都相识、相恋、结婚、生子,从开始留学,到开鳗鱼饭店,再到经营房产买卖,目前开了一家管理公司,经营自己的品牌同时也帮许多在大阪和京都投资的业主们管理房产。住进去前我因为好奇搜寻了一下“京恋”的相关介绍,画面很美,我以为就是那种布置的很日式的老房子,后来才了解到这种结构叫做“町屋”,“町屋”算是日本非常传统的一种木质结构建筑,但于此同时在消防和新的建筑法规中,它却很难达标,大约在年代后停止新建,而这些老的传统日式建筑因各种原因数量消减的非常快,目前全日本也仅有2万多套,而大部分则存留于京都。所以来京都必须要住一下町屋,让老木头和榻榻米的清香伴随在京都停留的每个夜晚。
一凡特意保留原来老房子的玻璃
经过一凡的介绍才知道原来这间老屋保留的每一段故事,比如曾经屋主因为抗议加税而在墙上贴的标签,曾经老房子打水的老水阀,保留东西的成本远远比新建要高很多,但是有故事的民宿才是我喜欢的房子,就像你跋山涉水的去了一个陌生朋友家,他可能很忙没有办法给你一一介绍,但是在他家里有许多有故事的物件,每一个都像是他的家人,在温暖远方到来的客人。它们承载着我们对于时光的想象,却又赋予时光新的韵律,每间町屋年轻的也要七、八十年,久的已过百年,这些都是属于京都的情绪,需要细细看,静静感受。
上海姑娘妮子本是国内某旅行公司派到日本的工作人员,却因为个人喜好开始了一份民宿女将(じょしょう)的兼职,她自豪的跟我分享给房子选卫浴产品、选纸巾、教客人茶道的满足感,有时间还会跟客人一起去逛逛,免费当个向导,好像这样的生活充实又很满足。当我问到上海好还是京都好的时候,她竟然犹豫了,她说回到上海反而会不适应,感觉大家都在“赶路”,自己不由自主的就会被带快,不像在京都的闲适,这个城市的人和生活气息会影响到你的所有感知,为什么会有“京都职人”,一方面几百年也许你只能继承着一门手艺来养活家人,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那么嘈杂的声音,反而更能让人学会专注。
花游小路尽头的百年小店“幸福堂”
一个可以背一辈子的布包
还有曾在英国留学工作近十年的九零后晓扬,只因短短四天在京都的经历就决定把生活和事业都搬到了这里。我不知道京都所吸引他们的理由是否一样,但于我而言,初识京都仅仅是因为它的名字,就像相比“北京”我更喜欢“北平”,后来来到这里好像即使我什么也不做,就是这么呆着也没有在北京时那样的“焦虑”,二十岁时的我总喜欢到处跑跑颠颠,这几年因为工作缘故去了很多地方,但时到今日,当可以选择停留的时候我会更愿意待着,也许发会儿呆,也许什么都不干,或者去喝喝茶画会儿画,最近一段时间最想学会的就是专注与平静。有时候跑起来很容易,停下来反而没那么容易坦然的做到。
在京都的有一天清晨,隐约听到音乐声,从二层榻榻米的窗子望出,看到民宿对面的工地工人竟然在认真的做早操,动作的认真程度真的就像我们上学时广播体操比赛,可爱的大叔们一板一眼,我想他们是真的坚信锻炼好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吧。
在本愿寺的大殿楼梯上,我坐了很久,外面纷纷小雨,这座京都著名的寺院也显得清冷许多。年本愿寺当年创始人亲鸾圣人的女儿觉信尼将亲鸾的坟墓迁至东山大谷,建造了御影堂,战国时代饱受战乱迫害,公元年(天正19年),由丰臣秀吉捐款移至现在的地址。西本愿寺内的唐门、白书院、黑书院、日本最古老的能舞台等是日本国宝级建筑物,其它还有壁画、枯山水样式的虎溪庭院等精彩景点。飞云阁与金阁、银阁共称为京都三阁,是日本国宝之一。
每个月25号在北野天满宫都会有市集,可以理解为京都的跳蚤市场,会有很多传统日式的小吃、和服、手工艺品,但大部分都会是古物,能不能买到心仪的物件,就得靠缘分和眼力了。穿过市集的尽头,找到一家街角的日式咖啡馆稍作歇息,除了食物饮品好吃外,意外的跟老板(一位89岁的奶奶)聊的很开心,奶奶知道我们听不太懂日文,但是还是尽力的表达与比划,教我们如何使用风吕敷,介绍店里的一些老物件,临走时奶奶站在门口鞠躬为我们送行,我想说:“奶奶下次见。”
咖啡店奶奶的奶奶写下的从商规矩及家训
从伏见稻荷下来路口的一家咖啡店老板看到我们在讨论脸上出油,热心的送了我一包“京都制吸油纸”;天气炎热而意外收到一把美丽的折扇;打车遇到可爱的司机老爷爷看到我不舒服竟然说:“为了心爱的人努力生活吧,如果不开心多吃点肉,就会心情好了。”好像再不开心的事都可以因这些京都人温暖的瞬间而被淡忘。
穿越人群拍到了一张看似无人的琉璃光院标准照
初夏时再到京都赶上琉璃光院开放,比叡山脚下,隐秘幽静,由京都望族别院改建成的寺院,一年只于夏、秋两季限时开放。虽然最好的观景处已被满满的人群所覆盖,但在琉璃光院旁的一座小美术馆却让我意外的喜欢,不知道是否可以描述清楚,眼前的阳光穿过枫叶撒满房间,一对中年妇人坐在窗前小声交谈,脸上洋溢着喜悦。展览名字我已记不得,但这个布满午后阳光的休息室却让我驻足许久。
午后的古城很安静
“我想从清水寺鸟瞰京城的暮景,想看日落时的西山天色。”虽去过日本的城市不算多,但却最爱京都,这里的美是你逛景点打卡体会不到的,不要看那么多复杂繁琐的攻略,随便走,随便逛。
就像舒国治写京都:“又白川稍上游处,与三条通交会,是白川桥,立桥北望,深秋时,一株虬曲柿子树斜斜挂在水上,叶子落尽,仅留一颗颗红澄澄的柿子,即在水清如镜的川面上亦见倒影,水畔人家共拥此景,是何等样的生活!家中子弟出门在外,久久通一信,问起的或许还是这棵柿子树吧。”
可能我们都只是京都的门外汉,但是也许反而能看到一些自己独有的风景。这里古老而浓厚的历史印记却包容着所有新生的一切,一个值得为此驻足停留的地方。
北野天满宫御土居
当然日本这个充满规则的国家也难免有些让人感到很不适应的事,分享两个我被“教育”的经历。
因为疲惫所以走进了民宿对面的一家“泡汤”池,我以为日式温泉,円一位,小香皂40円,推开拉门的那一刻我们才发现自己好像选错了地方,这是一家平均年龄在60岁,属于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盘的日本大众浴池,没有地方可以换衣服,所有人赤裸相见,裸奔后的我连迈哪只脚走路都不会了,同样奶奶们看到我俩来抢地盘比我们还紧张,洗头、拿凳子、拿毛巾、开水龙头、泡汤、吹头发……每一步都被教育,步步出错,走到桑拿室门口时朋友竟然被拦在门外,因为她后背有几根头发,日本阿姨觉得这样进桑拿室,会弄脏她们的地盘,泡汤前一个腰都站不直的白发奶奶告诉我们:“你们一定要好好洗,把自己洗干净再去泡啊!”,深感再一次被嫌弃,泡澡结束我俩喝着弹子汽水,深出一口气,心惊胆战的洗澡洗的身心俱疲。
京都开往东京的新干线上,我再一次被一个日本大叔教育,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他不同于其他有礼貌的日本人,他几乎是在撕拉我的包,当引起我注意后告诉我们,要把座椅靠背放回去,因为这是日本人的规矩,可是当我把自己的座椅调回去后,看看周边的日本人并没有做相同的动作……迷之尴尬的我去询问了在东京生活的大学同学,她告诉我刚来日本的时候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她们总结过,找事的一般都是年纪大的日本大叔,如果他们发现你是外国人,且年轻就会来找事,欺软怕硬是他们的通病,我不懂是这算是个什么心理,可能平时压抑自我需要找外国人来疏通郁结么?
****************************
分享一些日本旅行小tips:
签证:
可以单次、三年、五年,网上有办理方法并不复杂,签证办好需在3个月内有出行计划。
生活小TIPS:
1、由于日本是左侧行驶,走路也自然而然是靠左边。大阪的电动扶梯跟国内一样是左行右立,东京则相反。
2、请勿在电车等公共场所进食,尤其是气味浓郁、易掉渣的食物。
3、公共场所手机最好静音,不要大声打电话。
4、日本人习惯用手帕,餐馆里的纸巾多数是一种类似吸油面纸的薄而脆、吸水性很差的纸,那是用来擦嘴的。
5、日本产的iPhone拍照却不能静音,代购的朋友请确认不介意。
6、即使马路没有车也不会有人闯红绿灯。
7、鼓励大家少制造垃圾,所以看不到垃圾桶,鼓励垃圾分类,不论是酒店还是民宿都会有关于垃圾的知识介绍。可以随身携带一个小塑料袋装垃圾。便利店和自动贩卖机边上都设有垃圾桶。
8、买单的时候把桌上放账单的小托盘和账单一起拿去收银台即可,不要招手大喊收钱。或者用双手食指交叉比出“十”字。
9、神社、寺院的大殿内通常禁止摄影,拍之前请务必留心标识,请关闭闪光灯。
10、绝大多数景点禁止使用三脚架、自拍杆,禁止团体合影。
11、如果抽到凶签可以折成长条系在旁边有很多白条的架子上,吉签就带回家。
12、公交车是下车卖票,如果你准备下车请按把手位置的按钮,司机停好车在动,他会等你的不要着急,另外就是请准备好零钱。注意你去的城市有没有一日券,会比较划算。
13、打车时,如果司机打双闪代表他看到你招手,并会来接客。付款方式可以现金也可以刷卡。
14、早饭如果住酒店会比较丰盛,如果是民宿不含早餐的比较建议去便利店买,很丰富也很好吃。要不然就是24小时营业的连锁快餐店,像吉野家、松屋,还有DoutorCoffee之类廉价的咖啡店。
超满足的海鲜井
天妇罗配荞麦面,好喜欢
日本人真的很爱栗子蛋糕,恰好我也爱
恰逢鲜花盛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