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斑马鱼模型和分子对接技术的心可舒片促

摘要:目的基于斑马鱼模型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心可舒片的促血管生成活性成分。方法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模型,采用CCK-8与EdU-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与增殖能力,采用划痕实验与Transwell实验评价细胞迁移能力,采用成管实验检测各组细胞成管腔能力,评价心可舒片对HUVECs的促血管生成活性。以斑马鱼为模型,采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PTK建立斑马鱼节间血管损伤模型,根据各组节间血管长度,评价心可舒片对斑马鱼的促血管生成活性。心可舒片29个成分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1,VEGFR1)、蛋白激酶B(proteinkinaseB,AKT)和VEGFR2的7个晶体结构进行分子对接,通过打分值与对接能筛选潜在活性成分,采用斑马鱼模型评价潜在活性成分的促血管生成活性。结果心可舒片可显著提高细胞增殖能力(P<0.),提高细胞迁移能力及成管能力(P<0.05、0.),恢复PTK造成的斑马鱼节间血管损伤(P<0.01、0.);通过分子对接共得到12个心可舒片潜在活性成分,斑马鱼验证结果表明丹酚酸A、丹酚酸B、丹酚酸D、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3′-羟基葛根素、大豆苷、紫草酸、迷迭香酸和考迈斯托醇可显著恢复PTK诱导的斑马鱼节间血管损伤(P<0.05、0.01、0.)。结论采用分子对接技术与斑马鱼模型从心可舒片中筛选得到10个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的活性成分。

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1]。据估计,我国约有3.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约万人患有冠心病[2]。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诱发心肌梗死。通过治疗性血管新生,促进缺血区域血运重建,已成为缺血性疾病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1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