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经一路家旁边的菜市场变身街边花园
我从小在经二路长大。
如果你问我对经一路的印象,涌入脑海的第一个词,就是菜市场。
01关于经一路的记忆
小时候,每到学校放寒暑假,我都会隔三差五的早起,陪妈妈和奶奶去经一路买菜,用他们的话说,叫“赶早市”。
早市时间印象中是早上5点半到7点。这个时间段的经一路,是最热闹的。
南起政四街,北到纬二路,这一段的经一路也就米,但印象中每天早上至少能挤进去了好几千人。
经一路政四街口,路西多是卖鱼虾的,地上摆上两三个又大又长、感觉能让我腿伸直了躺在里面的大红橡胶澡盆,澡盆里的鲤鱼、草鱼一条挨着一条。
这盆里面鱼拥挤不堪的样子,像极了这个早市的盛况。
你挑好一条鱼后,老板会用网兜捞起来在地上摔一下,等到鱼摔晕了不动弹了,再给你上称称,一般几块钱就能买上一条挺老大的鱼。
等你交了钱,都不用你提醒,老板主动拿起工具,利索的帮你把鱼处理干净。那开膛破肚的血腥、澡盆旁苍蝇环绕的鱼内脏“聚集地”再加上刺鼻的腥臭味,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卖鱼的旁边是卖小龙虾的。相比于卖鱼师傅的大刀阔斧,卖小龙虾的叔叔就显得儒雅了许多。一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泡沫箱子放在面前,放着满满的小龙虾。卖虾的叔叔也从不像卖鱼师傅一样哑着嗓子吆喝,他只是安静的窝在小马扎上坐着,活像个受了委屈的学生。
你问了,他便答;你不问,他便懒得抬头看你一眼。
到后来,卖鱼的师傅径自也做起了小龙虾的生意,那大红橡胶澡盆又多摆了一个,把原先卖虾师傅的位置占了。
盆里面满满的小龙虾活蹦乱跳,更像这个拥挤嘈杂的早市了。
原先的卖虾师傅,已经被挤兑到了路东边,挨着路东边推着三轮车卖酱菜的师傅,但他依旧与世无争般的坐着小马扎,依旧不说话。
再往里走,就能看到卖各种蔬菜水果的摊位了。
其实现在想想,这才是地摊儿。
卖菜的地摊儿,多是身后停着拉货的三轮车,地上铺一个麻胶袋,麻胶袋上面摆着白菜、土豆、萝卜、番茄等各种各样的蔬菜。
然而卖水果的老师儿就没这么“讲究”了,他们可能大多怕麻烦,索性直接把三轮车当做地摊儿。有的老师儿甚至只骑着个“二八大永久”,两个大竹筐一左一右的垂在车后座,左边筐里放点儿苹果,右边框里放点儿梨,卖完了骑上车就走,干净利索。
比卖水果更豪放的,就要数夏天卖西瓜的大爷了。三轮车太小,不“着货”,他们从来都看不上的,说到底还是自己家的大拖拉机实在,满满一大车西瓜摆在那儿,都不用叫卖,光是这阵仗都惹得行人纷纷主动询价购买。
那时候的西瓜,八分钱、一毛钱一斤的遍地都是。卖家卖得爽快,买家更是豪放,你不买够5个,都不好意思上去问价。买完了西瓜交了钱还不拉倒,你要是离得近,卖瓜的大爷会用麻袋装着西瓜帮你扛到家里。而且他们不光是送货上门,送到家后,还把西瓜给你顺着墙根一个一个码好了再走,你说这服务,多贴心!
还有早市儿中段一个老爷爷,自行车后座摆个木盒子,里面卖的皮筋儿、电池、香烟和老花镜等等物件儿,样子像极了民国时期街边摆摊儿卖烟的商贩。老爷爷旁边是个买调料的,盐味精十三香、花椒麻椒干辣椒,样样俱全。
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存在脑海中多年之后仍然记忆犹新的嘈杂没有了,就像一场美好的梦,在闹钟响起的瞬间戛然而止了一样。
之后的一段时间,经一路的这一段依旧是菜市场,从绿叶菜到肉蛋奶,一应俱全,门头也都统一了起来,虽然还是整洁了不少,但却少了那份充满烟火气的嘈杂。
之前经一路的商铺02现在经一路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一年前搬离了经二路的老房子,只留我妈自己在老房子住,每周末我都会回家陪我妈。
中午做饭,我妈说缺点儿葱,我便自告奋勇的下楼买葱。
来到经一路,我看着眼前的一切有点儿恍惚,我一度以为是我走错路了。
这还是经一路么?这分明就是个花园啊。路两边卖菜的门面没了,摆摊的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绿色的花池和精心布置的街景。
我从没想过,这条路可以这么美!
回到家后,我手舞足蹈兴奋的跟我妈说了经一路的变化,低头剥葱的妈妈抬头奇怪的看着我:
“孩儿啊,你多久没去过经一路了?!”
原来,几个月前,经一路就已经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我在仔细回想了一下,原来我身边的郑州,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换了新路牌、装了新的红绿灯、公园都拆去了围墙,紫荆山的转盘下安装了新颖的LED人行道……
是啊,郑州,正在一点一点的变好,只是粗心的我,一直都没有留意过。
路边花池的一抹鲜艳干净的人行道路边花池盛开的花路边的石凳石桌之前的经一路(来自百度地图)现在的经一路(安全情况下拍摄)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