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基层行有事不出岛9个警察和33个
-01-:56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李攀余若望通讯员支奕刘川江
记者(右一)跟随守岛民警出海调解纠纷。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余若望摄
收到我们的登岛请求,一向好客的嵊泗县公安局枸杞派出所所长毛军海犹豫许久。在海岛生活了快半辈子,他深知这座岛的“脾气”——不是你想来就能来,想走就能走。
隆冬腊月,干烈的季风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路席卷至大海。元旦前,风急浪涌,船舶停航,枸杞岛与大陆“失联”近一周。
然而,这座海岛派出所依然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乘风破浪去看它:今年与它一海相隔的舟山公安边防支队嵊山边防派出所转制,在此之前,这里曾是中国最东部的治安派出所,管辖着多平方公里内的33个岛屿,全岛警力却只有9名,平均年龄不到30岁,获得过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等多项沉甸甸的荣誉。
新年刚过,我们从沈家门码头拔锚起航,历经4个小时颠簸,登上这座距离大陆50多海里的东海小岛,走进守护她25个年头的枸杞派出所。之后的3天里,我们跟随着驻扎在这里的9位民警探寻小岛的平安密码。
“有矛盾,也别闹上岸”
一座建在鱼排上的调解室
如果你站得足够高,从天空俯瞰,枸杞岛和隔海相望的嵊山岛像蝴蝶两翼,静静贴伏在湛蓝的洋面上。当我们把视角拉近再拉近,看到的是不停震颤的蝶翼:渔船“突突突”的马达声、渔民拉网卸海货的吆喝声、还有游客三五成群的欢闹声,作为大陆伸向东海的“臂弯”,枸杞岛“醒”得格外早。
1月4日上午6时,站在海岛上举目四望,海天不见“分割线”。昏黄的路灯照进值班室,民警唐翎杰抬头看了眼挂钟,时针已经指向6时。再过两个小时,他就可以结束当天的夜班。一个伸懒腰的工夫,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这里是枸杞派出所……”他抓起听筒,简单几句问询,迅速佩戴上执法记录仪、对讲机等随身警务装备就往外跑,“有个案子要去处理下!”
我们跟着他来到一处海湾,一艘两米多宽、六七米长的小舢板已经在码头等候。
“坐这个去?”
“是啊,案子发生在海上。”
出警要乘船,民警变“海警”,在浙江星罗棋布的治安派出所里,着实不多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枸杞、嵊山一带是舟山渔场的核心,最鼎盛时,周边海面上停泊着数万艘渔船。为了治理好这座偏远的“万人岛”,年,嵊泗县在枸杞组建成立派出所,这里也曾是中国最东边的治安派出所。
“抓紧咯!”航行在六七级的海风里,雨点裹着浪花,小舢板颠簸得就像过山车,唐翎杰却能稳稳地站住脚跟,这位“90后”民警考取了“远洋三副证”,这点风浪对他不算什么。
三四海里外,一艘台州籍货船正和贻贝养殖户於其兆紧张“对峙”着。货轮主人不熟悉海域情况,深夜里误闯进贻贝养殖桁地,螺旋桨搅坏了一片贻贝苗,如何赔偿双方谈不拢。
唐翎杰撸起袖子和乡镇干部罗存国挨个拉起桩头、苗绳检查,共86串受损。现场统计好损失,他将“谈判”地点转移到了一个建在鱼排上的海上调解室里。三方“主角”刚落座,唐翎杰开启了“老娘舅”模式。
“你把人家的财物损毁了,肯定要赔偿,现在市面这一串贻贝要元,不过有的贻贝还没有成熟,不能完全按市场价赔付……这么算下来,赔偿金总共是元左右,你们同意不?”
“有警察在,我们不怕吃亏。”货船船老大和养殖户想了想,点点头,站起身,晃晃悠悠地在调解书上签字,握手言和。
为什么不等当事双方上岸,反而要主动出海、现场调解?返程时,我们忍不住问。唐翎杰笑着说起自己的调解“秘籍”:“有矛盾也别闹上岸,等上了岸,双方各自喊上一群人,小问题可能引发大冲突,我们管这叫‘矛盾不上岸、不上交’,海上版的‘枫桥经验’。”
近些年,东海渔业资源日趋缩减,枸杞岛仅留下1多艘渔用船舶,向海讨生活的渔民们把目光转移到了近海贻贝养殖,枸杞岛成了闻名海内外的“中国贻贝之乡”,养殖面积达到了1.53万亩,但同时海上纠纷也频频发生。
枸杞派出所警务主动跟着海岛产业转变,建立起“海上警务室”,配备“流动调解船”,运用海上纠纷调解“六步法”,让群众说理“有据可依,有地可去”,在海上就可以完成受理、调解、化解纠纷一站式服务。年,枸杞派出所现场化解海上纠纷40余起,涉及金额近百万元,矛盾纠纷全部顺利调解。
民警背上“最多跑一次”警务背包为渔民代办证件。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余若望摄
“看到这身警服,心里就踏实了”
一个坚守10年的诺言
红烧杂鱼、白灼皮皮虾、清蒸梭子蟹……1月5日,临近中午时分,厨娘陈素琴正忙着张罗一桌海岛家常菜,等出勤的民警回所里吃饭。今年56岁的她在派出所已经干了整整17个年头,历经了6任所长,资历最深,大家亲切地喊她“所花”。
然而,“所花”的工资并不高,一个月两千多元。这几年,岛上兴起了民宿,很多人看中她的手艺想高薪“挖”走她,可陈素琴摆摆手,“钱多点少点不打紧,我们这座岛都靠这群孩子保护,他们可不能没人照顾。”
陈素琴是土生土长的岛上居民,在她的记忆里,过去岛上的治安并不好,特别是一到休渔期,聚众赌博、打架等事时常会有,直到派出所组建成立,治安情况才慢慢好转。有件事,陈素琴说起来一脸骄傲:“年,一万多人居住的海岛上没有发生一起命案,仅有的两起入户盗窃案也很快全部告破,连住在嵊泗本岛的亲戚都听说了,在枸杞甚至可以‘夜不闭户’。”
“怎么做到的?”
“你跟着他们走走就知道了。”她笑着解下围裙,给我们“指派”了一位跟随出勤的“90后”民警。
“小郑,家里的灭火器过期了,要到哪里更换”“办民宿经营许可证需要提供什么材料”……中午12时,趁着居民们回家吃饭,民警郑嘉乐走进自己管辖的东昇社区走访。社区不算大,面积仅1.3平方公里,多户居民,郑嘉乐脚下却像长出了“风火轮”,转个不停,一路上检查民宿实名登记、查看消防设施、为居民办事答疑解惑。
“只要不值班出警,就得下到社区。”这是历任所长给社区民警定下的“规矩”,起初,郑嘉乐心里直犯嘀咕:“虽说派出所管辖多平方公里,但主岛比西湖还小,能有多少事?”登岛第一天,他徒步只用了4个多小时就把整个岛转了一圈,撇撇嘴,不以为然。可两年多走下来,他慢慢发现“脚掌”下的“文章”到底有多大。
每次下到社区,郑嘉乐都要定点走访一户居民,女主人姓汤,远远地望见熟悉的身影,她放下晾晒的衣服,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迎上前。
“汤阿姨,孩子的药吃了吗?”
“还没呢,你不来,他哪里肯吃!”
10年前,汤大姐的儿子小沈突然患上精神疾病,成了社区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当时的社区民警在走访中得知,因为家境困难,汤大姐没有能力送儿子去看病,于是几位民警一商量,凑钱乘船把母子俩医院治疗,医生叮嘱他们每天至少要吃两次药才能稳定孩子的病情。
在那以后,只有民警在场,小沈才肯乖乖吃药,“这孩子可能觉得那身警服特别有安全感吧。”郑嘉乐说,10年来,派出所的民警换过一茬又一茬,但每天都会有人上门喂药,如今这交接棒到了他手里。
派出所荣誉室里,10面写着“雷锋”字样的锦旗记录下这一段特殊的情缘,也让郑嘉乐懂得感情就是靠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离开汤大姐家时,郑嘉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