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汽车,有没有吊打特斯拉,颠覆现有造车
[资讯-牛车网]
你会为了支持华为,购买华为汽车吗?为何从极狐到赛力斯,再到问界M5,华为参与的汽车项目,全都步履维艰?
从手机到汽车,无非又是华为的一场自救。
“劳斯莱斯的引擎放到拖拉机上,肯定还是拖拉机,不是劳斯莱斯”,这是华为离职员工对赛力斯SF5项目失败的评价。在之后登场的问界M5项目上,华为吸取了教训,加大造车的控制权,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后期营销、销售,全部一手操办。
此时,华为“造不造车”的拷问再次响起,但这种声音其实已经没有了意义。
怎么算造车呢?只有自建工厂,才算吗?果真这样,那么,华为、苹果也没有造手机,反而是富士康、比亚迪在造手机。蔚来、极狐也并没有造车,而是江淮、麦格纳在造车。
华为仍然选择双手掩住双耳,持续放出烟雾弹,“华为不造车,要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在我看来呢,不仅前半句荒唐,就连后半句“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也是有问题的。
时间拨回到年的10月份,时任运营商解决方案副部长的张利华,在研讨会上提出,“中国有好几亿手机消费者,华为应该尽快立项3G手机”,任正非暴怒,拍着桌子大喊:“华为不做手机这个事,早有定论,谁再胡说,谁下岗!”,从此,“造手机”成了禁忌。
然而事情却在两个月后的会议上逆转。再次谈及手机业务时,任正非语调缓和,且一锤定音:拿出10亿来做手机。上一秒还说不要,下一秒却真香,这是怎么回事儿?
任正非表面上波澜不惊,内心却有过激烈挣扎。在10年后的回忆文章中,老任提到年是华为可能奔溃的一年,财报显示,华为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负增长,销售额降至亿元,而当年的目标是亿。
为寻求新的增长点,手机业务,就这样在危机中呱呱坠地。-年的初创阶段,华为手机走了一条叫做“运营商定制机”的路线,华为负责生产,走运营商渠道,不贴商标。优点是,避开了华为缺乏C端运营经验的短板,但缺点是,这项业务又苦又累不说,关键还不赚钱。
手机业务一路跌跌撞撞,没有起色,直到-年,华为出现历史上第二次业绩下滑,任正非不得不下定决心将手机业务售卖,回流资金。充满戏剧性的是,恰逢全球金融危机,对方出价太低,没卖成。
任正非一不做二不休,做了一个让高管惊掉下巴的决定,转退为进,将处于边缘的手机升级为公司三大业务板块之一,把产品重心,转向高端自主品牌,并豪言要做到世界第一。也正是华为历史上的第二次危机,让手机业务迎来转机。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10年之后,它果真冲到了世界第一。
年,是华为历史上的第三次销售业绩下滑,与前两次相比,这次情况更为严峻。众所周知的原因,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业务)急剧萎缩,营收只有亿,与年-年-亿级别的营收,已经被腰斩。
虽然年的账面利润高达亿元,同比大增76%,但盈利增长的主要是出售荣耀业务和全资子公司超聚变,这为华为带来了亿的净收益。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年,华为面临营收和盈利的双重压力。
只不过,相较和年的危机,成长壮大的华为更加从容,受到制裁之初,华为就把增长业务之一,瞄向了“未来10年最具颠覆性的汽车产业”,并在年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布下重兵,将每年研发投入提升至10亿美元级别,10亿美元,比大多数国有汽车集团投入都要更多,与蔚来汽车相当,比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更高。
但是从结果看,愿意与华为深度绑定的,也只有北汽极狐和小康股份相对弱势的新能源车企,而搭载华为智能驾驶系统的极狐阿尔法SHI版一再跳票;进入华为智选渠道销售的赛力斯SF5全年销量仅有台,再想想每年10亿美元的投入,还真不够填牙缝的。
所以说,你觉得,是车企更需要华为来帮忙造好车、卖好车呢?还是华为更需要借助智能车业务来突破当前的困境呢?
华为自动驾驶吊打特斯拉?
既然徐直军说华为自动驾驶比特斯拉好太多,为何量产车却一再跳票呢?为何又搞出华为自动驾驶部门出售给德国大众的传闻呢?
一年前,极狐阿尔法SHI版车型,在上海城市路段展示了强悍的自动驾驶能力。不但从容应对十字路口的复杂路况,而且躲过了逆行的电动车,乱蹿的快递车。客观地说,自动驾驶的水平之高,超过了特斯拉的FSD,以及封闭路堵测试的谷歌的Waymo、通用的Cruise。
受消息刺激,北汽蓝谷当天直接涨停,并随后接连3个涨停板。但是,整整一年过去了,华为Hi版一再跳票,上市时间仍未敲定。
关于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质疑接踵而至。美团王兴评论称,“特斯拉终于遇到一个技术实力和忽悠能力都旗鼓相当的对手了”;有疑似前华为上海公司的员工爆料,网上的路测视频是经过针对性调教的,自己已经跑过上千次,而自动驾驶公里无接管完全是吹牛,而目前华为智驾依旧是各种算法的缝合。
也就是说,这种局域性的测试,是通过人为干预优化实现的。在机器学习里,这叫做“过拟合(overfitting)”,即在局部测试中表现地特别好,而且还可以优化的更好,但只要跳出划好的圈子,表现就会非常差,甚至比不做优化更差。可以理解为“温室里的花朵,出了温室,就活不成了。”
比如,有可能(我只是说有可能),在地图方面做优化,针对红绿灯、路牌、车道线、马路牙子的高度、绿化带、垃圾桶位置都可以按照厘米级精度采集。这样便大大减轻车辆行驶中,计算的复杂度和运算量。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动驾驶,很多有过实际道路测试的小公司,也能够达到。
北汽新能源刘宇透漏了极狐HI版跳票的原因:有很多的场景,很多特殊部件,要一个一个开发。反复测试是为了避免最大的焦虑——突发问题。这里涉及如何解决自动驾驶领域的长尾问题,必须依靠大量的数据,来解决那百分之甚至千分之一的突发问题。
比如公认的特斯拉智能驾驶领先,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能够获取足够大的数据量,并进行产品软件迭代。驾驶者通过Autopilot(自动驾驶辅助功能)传来的海量驾驶数据,通过云端持续的迭代、优化,再ota推送到车上。
所以,当德媒传出大众拟收购华为自动驾驶部门时,也就没必要那么震惊了。对大众来说,它意识到了数据和自动驾驶的重要性,决定自力更生,花钱买团队,是理所当然的。对华为而言,短期内缺乏应用场景,养着一个庞大的自动驾驶团队,不如卖了充实现金流。假如时机成熟,换一拨人再搞起来也不是不可以,我们都知道,华为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以及吸引人才的机制。
也有观点认为,大众与华为成立合资公司的可能性更大,大众负责资金,华为负责技术。
华为HI版车型,极狐阿尔法S和阿维塔,最晚今年下半年也该上市了,非常期待,我们一起看看,华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能否带来惊喜。
华为汽车,不破不立
华为有没有可能,颠覆现有的汽车?
当大家不知特斯拉为何物时,华为和任正非已经对特斯拉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年底,任正非发表了题为《华为要做追上特斯拉的大乌龟》的内部讲话。在他眼里,华为与宝马汽车类似,属于笨拙慢爬的乌龟,而特斯拉是跑着的“神龟”。
当时的特斯拉,一度濒临破产,但它颠覆式的造车方式,让人警觉。当时的华为,能够以局外人的身份,比较轻松地辩论“宝马汽车与特斯拉之间的追赶”。
在谈到如何应对类似特斯拉颠覆式创新挑战时,任正非的应对方案是,“当发现一个战略机会点,我们可以千军万马压上去,后发式追赶,要敢于用投资的方式,我们就有可能追上‘特斯拉’”。
估计任正非自己都想不到,短短6年之后,便要与特斯拉正面竞争。但真到了迎敌作战时,任正非却犹豫了。
这一方面是因为华为有“黑寡妇”(蜘蛛)的恶名,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后来任正非改变策略,屡次提到华为要光交朋友,不要树敌太多,不能把对手赶尽杀绝。另一方面是因为,造车,就像华为刚开始做贴牌手机一样,又苦又累又不赚钱。
华为试探性地选了另外一条路,将“千军万马”布置到智能网联领域,不在造车的“大池塘”里做一条“小鱼”,而是要在汽车“新四化”的“小池塘”里做一条“大鳄鱼”。如此一来,既可以发挥华为独有的ICT优势,又尽可能地安抚合作车企,稳固信任关系。
经过3年“压倒式投入”,华为除了没有直接参与整车制造外,将摊子铺到了研发、设计、渠道、服务、生态建设几乎全价值链。它成为了智能车时代的一个超级集成商,像是博世与谷歌的结合体,当然,再探讨它造不造车已经没有了意义。
但是,实际效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从年财报看,电动车零部件、软件业务均未进入收获期,而合作方极狐和小康销量惨淡,赛力斯SF5甚至遭遇停产,将产能全部让渡给问界M5。至于万众期待的华为HI版,仍无上市时间点。
正如前面所说,没有终端销量就很难通过数据积累,迭代自动驾驶技术,也无法获取终端用户,无法获取未来智能汽车的流量入口。
华为汽车,仍需破局。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CEO余承东说,年要挑战30万辆销量目标以及亿年销售额。我理解华为所处的困境,以及急于突破的心情,也丝毫不怀疑华为智选的渠道能力,但30万辆更像是外行人的痴人说梦。
特斯拉全年中国交付量也只有40万辆,问界M5凭什么?经营多年的蔚来、理想、小鹏,年销量也刚突破10万辆。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COO王军认为,说没什么不可能,“这件事取决于两点,第一产品是不是足够好,第二销售渠道是不是足够强大。”恕我直言,体验过问界M5你就知道,华为DriveOne电驱动系统的噪音控制、HUAWEIHiCar的语音交互、HUAWEISOUND的音质,远没有达到“足够好”的程度。
其实还有第三点决定着M5的销量,那就是产能。为了保障新车交付,赛力斯已经举办了内部“誓师大会”,不过小康股份公告,其3月份开足马力的产量也只有不足台。
不可否认,余承东是华为消费者业务的“关键先生”,但关键先生刚踏入手机行业,也屡次碰壁,造汽车,跟造手机类似,需要拿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假如产品质量不可控,或许应该反思现有的制造模式。
造汽车,又跟造手机不太一样,汽车产业链远长于手机,疫情反复叠加行业“缺芯少电”,强如丰田、大众也不得不忍受产业链之痛。
当特斯拉走进大众生活,我们才意识到原来汽车不只是一个代步工具,我们了解到什么软件定义汽车,什么叫整车OTA,以及特斯拉在域控制器、电池技术、甚至车身压铸技术、工厂产线设置等方面的颠覆式创新。
华为有多名数学家、多名物理学家,6万多名工程师,有着仅次于谷歌的研发投入,目前我们看到的,还远不是华为汽车的实力,现在的华为汽车,更像是起步阶段的华为手机。华为的优势是长期巨大的研发投入,但华为喜欢不同路线,不聚焦,这就决定了华为汽车需要时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