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写一本书

一生只写一本书,是自传体,是思想集大成文,也是向生命交卷的一种方式。这本书就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一生只写了这一本书。此书写于美国物质文明大获全胜的时代,人们对物质的赞赏被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山上。作者似乎想要通过这本书,去呼吁一些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于是,我们能看到书中有大篇幅在讲述作者一个人进入到“冥想世界”后的思想。也因为这些内容,这本书在哲学思想史,尤其是“禅学”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罗伯特M.波西格与摩托车在思想层面,作者不断地提出”良质“这个概念,但又没有给出清晰可读的界定,所以每一位读到这个词的人,应该都会有不同的诠释答案。怎么才知道什么是良质呢?他说:“要证明一个东西的存在,可以把它从环境中抽离出来,如果原先的环境无法正常运作,那么它就存在。如果我们能证明没有良质的世界运作不正常,那么我们就能证明良质是存在的。不论有没有给它定义。”在我看来,良质是"值得"、是"投入",是这世间所有美好的品质。一、天才少年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RobertM.Pirsig)出生于年,是一位天才少年。9岁进入大学预科,15岁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先后学习了化学、哲学、传播学;随后又到印度伯纳雷斯印度大学学习东方哲学,并担任修辞学教授。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困于思想上的分裂无法和解,33岁时,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医院。35岁起接受了多达28次的休克疗法,在此期间妻子与他离婚。后来他终于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论并且出院,转而开始潜心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40岁那年,他与长子克里斯一起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在中西部旷野、洛矶山区和西海岸从事心灵探险。他希望从狭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脱,于是才开始这场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长旅,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终于恢复了自我的完整。他们的旅途作者在书中写了在摩托车之旅中,自己和儿子关系的僵硬、疏离与缝合,父亲希望儿子理解自己,儿子希望父亲远离自己。他们对世界有不同的认知观,一个注重真理本身,一个更加重视外在。他们的良质是不同的,但并不妨碍他们相处。令人遗憾的是,这位长子被人意外杀害了,就在这场旅行结束后没几年。看到书名时,我以为作者在修理摩托车的过程中领悟到了一些人生意义。的确,摩托车是作者探寻思想的重要工具,作者观察到两代人在维修摩托车上的不同见解,在诸多事务上的分歧,并在骑行中被周边环境引出了诸多思绪。二、你的习惯,也许是局限作者开篇阐述了一个常见的现象:从汽车车窗看风景,是一种局限。车里的人没有意识到这和看电视差不多,车中人是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在一个个框里无聊地从你身边飞驰而过。最早出现相似的感觉是拿起相机摄取风景时,发现小小的取景框没办法放入目之所及的美景,会有气馁。车窗就是我们日常通勤中的取景框。汽车和便携式相机都是科技革命发展到今天的产物,它们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处,与我们朝夕相处。就像这城市里的路标、大楼、红绿灯一样,仿佛天然就存在。直到作者骑行至乡间小路,才发现并非如此。这些乡间小路和一般的干道迥然不同,就连沿线居民的生活步调和个性也不一样。他们哪儿也不打算去,所以可以悠闲地和你寒暄。他们了解的一切就是此时与此地。我们以为真正的生活是在城市里,而这里是穷乡僻壤,或许不过是环境的蒙骗。作者一边骑行一边观察体会着:我们观察周遭成千上万的事物——这些不断变化的形状、被太阳照得灼热的山坡、发动机的声音、节流阀的运作,每一块岩石、野草和篱笆,还有路旁的碎片——你知道有这些东西存在,但是你并没有全部注意到它们,除非出现某些奇特的或是我们想要观察到的事物。我们几乎不可能全部意识到这些东西,而且把它们记住。那样的话,我们的心里就会充满太多无用的细枝末节,从而无法思考。从这些观察当中,我们必须加以选择,而我们所选择的和所观察到的,永远不一样,因为经由选择而产生了变化。我们从所观察到的无穷景致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为世界。这是我们生存中的局限,也是我们的习惯。就像是人们需求塑造了城市形态,城市路标越多,指引越多,表明城市的流动量也越大,人人都需要路标、需要导航来前进。在城市里待久的人们把看路标、用导航看作是吃饭喝水一样的自然,不会觉得有什么异样。而他们认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于是,当作者骑行到山顶后回望感叹道:有些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山底下,从来不知道有这么高的地方存在。三、想要教育,不一定需要大学这场摩托车之旅是一次肖陶扩(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早期在美国非常流行的户外成人教育运动形式),旅途中,作者会和儿子共读书本。作者的引导方式是:通常我会选一本他不懂的书,以备对答之用,我先读一两个句子,然后等他一连串地发问,然后回答他的问题,之后再读一两个句子。用这样的方法读经典作品很有用,它们一定是用这种方式写成的。有的时候,整个晚上我们都在不断阅读、讨论,而往往只读了两三页,这是一个世纪以前的阅读方式……作者十分提倡这种学习交流方式,并且一定程度上不支持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教育过于教条,缺少启发。如果说大部分学生来学校受教育不是为了学位和分数,实在有点虚伪。当然,确实有些学生只是单纯为了受教育而来的学校,但是学校里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很快就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这个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多年来胡萝卜和鞭子的教育方式,造成了他思考上的惰性。就好像一头驴子:“如果你不打我,我就不工作。”如果没有人鞭打他,他就不会努力工作。而训练他去拉的文明的车子,很可能就会因此而走慢了一点。这种结果让他证实了一个长久以来的直觉:越聪明越认真的学生越不需要分数,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学问的本身比较感兴趣。而越懒惰越愚笨的学生则越需要分数,因为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否及格了。真正的大学应该是心灵的世界,但当下的大学过于注重分数。四、两代人之间的差别作者在修理摩托车时,观察到店员像玩游戏一样,敲敲这里,打打那里,然后就确定了摩托车的问题,很随意地一边和同伴开玩笑聊天,一边动手修理,一切都仿佛一场娱乐。这让作者十分不解,且有点后悔把车子带到这里来修理。后来事实证明,被修理过的摩托车再次出现了问题,因为店员并没有找到摩托车问题的本源,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故而无法很好地解决问题。作者的儿子也是这样的。他不了解摩托车的原理,而且也没有兴趣去研究。他对事情的表象比较感兴趣,对于内涵就不然了。作者会从理性、知识的层面深究问题,尤其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87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