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儿子和弟子的质疑,孔子会不会留

北京正规湿疹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620/9083902.html

文/孔子研究院:杨富荣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这样的评价,历经千年,没有人会怀疑,孔子广收学生,有教无类,开中国历史上平民教育的先河。面对众多的弟子,再面对自己的儿子,孔子的教育会不一样吗?对自己儿子、子孙的教育,与其他学生相比会有不同吗?换句话说,孔子会不会“留一手”?还真有孔子的学生,去向孔子的儿子,打探消息呢。

《论语·季氏》篇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gāng):即陈子禽,孔子的学生。

伯鱼:孔子的儿子,即孔鲤,伯鱼是他的字,先孔子而去世。

异:不同于其他学生的内容,揣测老师会给儿子“开小灶”吗?

趋而过庭:快步行进,表示恭敬。

不学《诗》,无以言:学《诗》,让人事理通达,故而心气和平,故能言。

不学《礼》,无以立:学《礼》,让人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

远:不亲近,不偏爱。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父亲独自站在院子里,我快步从庭前走过,父亲问:‘学《诗》了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诗》,说话就不会得体。’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父亲独自站在院子里,我又快步从庭前走过,父亲问:‘学《礼》了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父亲嘱咐)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的说:“我提了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知道了关于《诗》的道理,知道了关于《礼》的道理,又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孔门学风,学《诗》学《礼》

这个小故事,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学思想中,《诗》《礼》的重要性,当然也体现了孔子“远其子”的“君子”之风。学《诗》是孔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重要的内容,学《诗》不仅仅是可以陶冶情操,“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就不能够合理、恰当的说话,不能够得体的表达自己。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为政治国尤其是外交活动中,常用赋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反驳他人的观点。直到今天,优美、得体的语言,仍然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

比如最近几年,网络上出现过一个有名的段子,为什么要读点诗?是因为当看到太阳和晚霞的时候,不仅只能说,太阳真美,晚霞真好看,而是可以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沙漠中接触大自然的时候,不仅只能说,沙真多,人真少,太阳真圆,而是可以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

不学《礼》,无以立。据史料记载,鲁国大夫孟僖子死前让儿子向孔子学习礼,说明一个执政大夫学习礼的重要性,学礼、知礼、守礼,不仅在孔子那个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是一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更是人与人之间可以和谐相处的准则。礼,是规则,是界限,是“红绿灯”,不学礼,不遵守社会规则,就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孔庙诗礼堂

孔子教子,学诗学礼,历来被传为美谈,因是在庭院中说的,又被称作“过庭训”、“诗礼垂询”,孔子后代称此为“祖训”,自称“诗礼传家”。

今天,在孔庙东路,承圣门后,有个华丽又幽静的院落,叫诗礼堂,其名称就来源于这个小典故。诗礼堂,始建于宋代,金代重建,明弘治十七年(年),后几经改建,清代时祭祀前在诗礼堂演礼,清初孔尚任曾在此向清康熙帝进讲过经书。清康熙、乾隆皇帝还亲自题写了“则古称先”和“绍绪仰斯文识大识小,趋庭传玉教学礼学诗”的楹联,挂与诗礼堂内。院中有一株唐代的槐树和两株宋代的银杏树,虽历经千年,仍枝叶茂盛。

孔子的自白:无所隐

或许,有陈亢这样的“小心思”的弟子,还有人在,孔子教子、教弟子,会有所保留吗?不会的。在孔子的心中,行道、布道是使命所在,天命使然,自然会全力以赴,无所隐。《论语·述而》篇就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一段孔子的“自白”: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二三子:孔子对弟子的称呼。

隐:隐匿,保留。

与:示也。

乎尔:一说是语末助词,一说当“于尔”解。尔,你们。

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是毫无保留的。我没有什么事情不对你们公开的,这正是我孔丘啊。”

既然孔子是无所隐,那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有所隐”呢?宋代大儒朱熹这样说:诸弟子以夫子之高深不可及,故疑其有所隐,而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告知弟子们。

朱熹此言点明,孔子所传之道高深,加上弟子们的天资不同,故会怀疑夫子有所隐,子贡对此曾有形象的描述。《论语·子张》篇记载: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被怀疑“有所隐”,又或者与孔子的教学方法有关。孔子博学多闻,但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弟子有不同的教导,又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理念,导致弟子疑孔子有所隐匿、保留吧。

弟子以“言”疑,孔子此言“行”,是孔子认为身教胜于言传的表现吧。

声明:本文作者杨富荣(孔子研究院)原创,禁止抄袭。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联删。

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03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